幼92丙 6號 林欣靜 研究方法期中考報告

如何運用(Apply)與落實(Practice)這些觀念在您現今的教學/工作環境上。
看完這篇文章之後,再心中一直出現一句話“以不變應萬變”,這個世界每件事,每個人都在改變,但是他所呈現出來的意義,都並未改變,就像現在的手機,一開始人類是用的是傳聲機,慢慢演變成電話,再慢慢演變成call機,進而成為今天的手機;而手機也只是一般功能只單純接電話的手機、慢慢的有不同的功能,而至今有了照相的功能。雖然這一切看起來似乎一直在改變,但是我們的原本的意義並未有改變,手機還是給人互相傳遞訊息的工具,只是加入各種可以便利我們使用的一些功能,比如相機與電視,而這些都不是我們一開始就能想得到的。
我是一個從事幼教的人,這過程也似乎映證我們一些事物,比如課程的教材,從之前的單純兒歌、讀本、童謠,一直到現在又新圖片,新的操作物品;而教學方法,也一直從傳統、單元、主題、蒙氏操作,一直到現今的方案教學及全美語教學,其實他的本質並未有所改變,都是在教導幼兒新的資訊,只是一開始都是老師一直的教,至今轉變成讓幼兒自行探討及摸索;在這從傳統到今的方案教學的教學改變過程中,最困難的實施點不是這樣的結果好與不好,而是家長們是否可以接受這樣的一個新資訊、新方式,所以一開始確定之後,不是一下子做改變,而是慢慢的給予,讓家長不知不覺的發現,這樣的方式是對幼兒最好的,進而接受這樣的一個新教法,有時太快的給予,常常的到反效果,讓我們一開始的美意,都化成了泡影,不是不值得嗎?
(貓貓老師的難題)
小Jimmy對於吃藥有一種的舊概念,這個舊概念就是吃藥會使人變醜又變笨,這就像一個舊有的典範,我們找出新的一些典範來推翻一個舊有的典範,自然小Jimmy對於這樣的想法自然有所改變;要先想辦法讓小Jimmy接受新的典範,最好利用的東西就是其他幼兒的一些經驗,可以讓小Jimmy看看其他小朋友吃藥的情況,讓他了解其他小朋友們吃過藥之後,並未出現變醜變笨的情況。
因為小Jimmy已經五歲了,一些語言發展與認知也達到一個標準,老師可以利用關於吃藥的故事來引導全部的幼兒,在讓幼兒一同討論為什麼要吃藥,吃藥有什麼功能,並且找一個相關的主題加進課程中,(例如:我生病了!)讓幼兒實際參觀、體驗看病吃藥的過程,讓幼兒透過角色扮演的方法,讓他知道吃藥的好處,之後再請隔壁班的豆花妹告訴小Jimmy,他喜歡一個比較健康的好朋友,進而增強吃藥是為了讓身體好起來這件事情上,進而接受吃藥。
這方式是讓小Jimmy先了解及體驗這過程,而不知不覺的改變他舊有的典範,而接受新的典範,在這過程中,沒有出現硬碰硬的所照成的反效果,反而讓大家一同了解“吃藥是為了讓身體趕快好起來”的一個課題,並且讓大家都能了解吃藥的重要性,這樣小朋友們是不是已透過遊戲,得到新體會,獲得新的資訊,老師與家長不是少了一個讓互相產生裂縫的方法呢!
2 Comments:
圖文並茂的方式,令人欣賞! : )
以「不變」應「萬變」的確是正確的。
而在變與不變中求取平衡---就是王道。
GOOD JOB!
幼教老師加油唷!!
張貼留言
<< Home